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的调查结果显示,每六个人中就有一人死于癌症。由于计划生育严格执行的历史原因,我国目前存在家庭以独生子女为主的特殊情况,于是好像越来越无法避免这个令人闻之色变的疾病。 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果亲人得了癌症,要不要如实地告知 TA 呢? 影片以一个谎言开始,一个在千千万万个普通家庭里真实存在的谎言。 女主角碧莉要回国参加表弟的婚礼,而25年未曾团聚过的一家人,也都从世界各地回到中国长春。但实际上他们都是为了见身患癌症的老人最后一面。 只有患癌的老人——碧莉的奶奶一人被蒙在鼓里,她不知道自己的病情有多严重,因为大家都告诉她“病是良性的”。 在这个谈癌色变的年代,所有的人都对癌战战兢兢,因为一个个鲜活的生命逝去和一个个触目惊心的调查数据不得不让我们对癌症心存恐惧。 当癌症突然降临,不论是对患者本人或者是家属,都是一件让人难以接受的事情。 有老人身患重病,往往会不自觉地对病人进行消息封锁,选择隐瞒,在中国家庭中并不罕见,大家都觉得,不告诉她是为她好,因为“如果你告诉一个老人她得了癌症,她就会死得很快”。 在电影里,碧莉的妈妈也是这样告诉她的。 然而,是否我们选择回避,患者就真的无法感知实情?是否因为回避,恐惧就没有了呢?最新的一项研究可以给我们一些启示。 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心理与精神卫生学系唐云翔博士和他的同事在2002年10月至2016年12月之间,招募了近3万名名肺癌患者,每6个月对他们进行一次随访,直至2017年6月。 研究人员还对影响肺癌生存的潜在因素进行了登记,包括癌症诊断情况、年龄、性别、类型、是否知晓诊断结果等,以分析知道诊断结果对肺癌患者生存期的影响。 随访结束时,有23.1%的癌症患者生存了下来。 分析结果显示,知晓自己诊断结果的肺癌患者,比不知道诊断结果的患者,生存时间更长。知晓诊断结果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18.33个月,而不知道诊断结果的患者,中位生存时间为8.77个月。 研究人员认为,肺癌患者了解诊断结果,有助于延长他们的生存时间,这项研究提供了明确的证据,表明医务人员和患者家属应向患者充分告知癌症的诊断信息。 知道自己患有癌症的人,可能会积极改变生活方式,接受治疗,与疾病作斗争以延长生命。 唐云翔博士表示,“在完全告知肺癌患者诊断结果后,患者虽然有可能会感到焦虑和痛苦,但从长远来看,这对他们有益。” 对于中国人而已,内敛是自古以来就具有的一种特点。从小到大,我们似乎都被教育着要关心他人的感受和想法。我们瞒着父母其实在大城市生存很难的事实,我们瞒着孩子家里条件其实不太好的情况……大事小事都瞒着。 对于癌症,我们似乎也理所应当地选择「隐瞒」。也许只是我们自己害怕亲人承受不住患癌的压力,也许我们希望他还能快乐地享受所剩无几的生活。的确,隐瞒有隐瞒的好处,如果是心理承受能力较差、情绪较为不稳定的人,不知道真相时,大约能够过得更自如一些。 确诊是一时的事,而治疗却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毫无破绽地保守秘密是一件很困难的事情。「病理报告、检查结果为什么从来不给我看」、「良性疾病为什么要到肿瘤医院治疗」、「做了手术为什么还要长期服药」、「治疗后为什么会恶心、脱发」、「每次复查为什么都要查这么多的项目」......家属向患者隐瞒病情后,面临的可能是患者无尽的猜疑。 正所谓一个谎言需要无数个谎言去圆。在这个过程中,指望家属、医护人员乃至患者病友都能通过高超的演技来瞒天过海显然不切实际,患者总会从家属不自然的表情、医护人员不经意间的流露或各种检查报告单中猜出一二。 许多心理健康的癌症病人,对坏消息的承受能力也远比人们预料的要强。对绝大多数患者来说,告之实情还是有必要的。 这是现代社会相对更提倡的一个观念,也是从小就会开始接受死亡教育的西方人更推崇的选择。 2001 年一项在英国进行的研究显示 87% 的被调查英国患者,无论信息好坏,想知道尽可能多的关于病症的信息,高达 98% 的英国患者想知道他们的疾病是否是癌症。 虽是至亲,但我们终究不能替 TA 的生命做决策。癌症治疗的同时往往需要患者的配合,如果患者不知情,很多治疗都受到阻碍。在治疗时患者也拥有知情权,有权利知道自己现在处于什么阶段,是癌症的早期还是晚期。 也许 TA 对所剩无几的时间仍有安排,有时间从容的接受病情,清醒地知道然后去解决、安排好自己生命中最后的事情,减少遗憾。 每个硬币都有两面,这个选择也同样有其弊端。人无完人,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平复心态,在癌症面前做到坦然面对,然后直面死亡。如果选择贸然地告诉亲人,TA 可能不想我们担心,内心虽沉重却表现得很平淡,甚至在以后的生活中都将自己的情绪隐藏起来,这应该也不是我们想看到的。 做出「坦诚相告」的决定,并不代表放下心头大石,还需要多安慰和关怀亲人的心态。 尽管前面讲了很多,但是在到底要不要和采用什么方式将病情告诉癌症患者的问题上,其实没有固定的答案。虽然我们鼓励让患者享受知情权,但能否顺利接受事实,其实和患者的性格特征、心理素质、教育程度、身体状况等因素都有关系。 所以,我们只能很笼统的建议: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对于受教育程度较高、身体状况较佳、心理素质良好的患者,建议平静地将病情如实相告,并共同商讨接下来的治疗休养事宜。 2)如果患者身体较差、心理素质不佳,为了避免带来严重的心理和生理双重打击,建议不要一下子和盘托出,可缓慢地向患者渗透。 3)而如果面对的是情绪极端敏感脆弱、心理承受能力极差而治疗的依从性又比较好的患者,或许善意的隐瞒也不是一件坏事。 而告知亲人患病这件事,也是非常讲究方法的,此时“适当告知原则”就可以上场了。适当告知原则就是在适当的时候,以适当的方式,告诉患者适当的部分。 那么,适当的时候,大概是什么时候呢? 一般在接受治疗三四个月后,可以让患者知道自己的部分病情,这是基于三个考虑: 从生病不适,怀疑生癌到这时,已过了三个月,患者的心理危机期已基本度过。即使部分获知,患者情绪波动也不会很大了,对治疗或生存不会产生太大的负面影响。 这时很多患者已经做了手术,需要接受放化疗,如果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很难积极配合。 此时患者一般也有了接受这一坏消息的心理准备了,三至四个月的到处奔波寻医治疗,他们心理也开始平静些了。 适当的方式和部分又是什么呢? “适当的方式”,是指根据患者自身特点的不同,以不同方式,让其获知。一般不主张直截了当地陈诉。一定要辅以正面的、成功的实例,积极予以鼓励,让其获知真实病情的同时,燃起战胜病魔的强烈意愿。 “适当的部分”,是指可适当保留部分病情。比如说,对于一个晚期有转移的患者,转移部分不一定要明示。但不变的只有一条,把患者的意愿放在第一位,这是最重要的。 其实,在当下,在与癌症的斗争中,我们人类已经前进了一大步,新治疗方式以及新药物的出现也让很多癌症患者的生存时间更长。 特别是对于癌症患者来说,虽然目前我们尚未战胜癌症,但很多靶向治疗、免疫治疗的药物都相继问世,正逐渐将肺癌变为“慢性病”。
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最新研究:告知实情,癌症患者可能活得更久
隐瞒病情
不过,瞒一时易,瞒一世难。从尊重患者的知情权和知情意愿上来讲,不由分说地隐瞒病情或许不是最佳选择。
其实,每位患者都会经历很长的心理路程,“接受现实”往往才是癌症治疗的开始,良好的心态才能保证治疗取得最好的效果。而且就目前的医疗而言,癌症,真的不等于死亡。坦诚相告
一位医生曾做过一个2000人的调查,74%的人在亲人患病时会选择隐瞒病情。而如果是自己生病,则有85%的人希望能知道所有信息。到底怎么选?
所以,未来无论是患病者,还是健康的人,都应该好好了解癌症,了解自己的健康问题,乐观看待,并活在当下,敬畏生命